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提起吴忠豪,市人民医院院的医务人员和认识他的人们都觉得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当过该院院长,当过市卫生局局长,退休前后还在四个省的多家医院担任院长,眼下又在受委托创办一家大医院。
动荡之后笃定从医
吴忠豪是泾县人,1964年毕业后分配到市人民卫生防疫站(市疾控中心前身)开展防病工作。1966年受市卫生局委派,率领一支医疗队到农村开展了为期四个月的巡回医疗,回来以后去了市人民医院外科当医生。文革当中又短暂离开,到市防疫站、市卫生局工作,1973年又回到了市人民医院外科。
早期的医院除了儿科、妇科等小科室以外,主要就是内科、外科了。一开始,吴忠豪在外科年龄最小,大医生做手术他当助手,后来才慢慢独立做手术。他记得,早期计划经济时代,抗生素(青霉素、氯霉素)非常紧俏,每天都是计划供应,一个门诊医生一天只能支配20支,指标很快就用完了。透视所用的摄片底片也是计划供应,让医生们感到很为难。
新思路,医院从困境中升腾
吴忠豪1984年担任副院长、1988年担任院长的,他回忆说,初任医院领导时,医院比较困难,房屋简陋,设备陈旧,医生外流,病人外转。在全省卫生系统文明创建检查中,位列全省倒数第一。
印象最深的是,我市肿瘤病人必须外出就医。那时老职工比较多的铜官山铜矿花5万元在上海“定购”三张床位,肿瘤病人轮流前往住院治疗。一人重病,家属陪同,交通、信息又不便,困难重重,还劳命伤财。有的病人有去无回,家人捧着骨灰盒回铜。看病难,让人感到很痛心。
吴忠豪当时提出一种新的办院思路:政府所有、企业入股、多元经济办医院!市委、市政府表示赞同,经过铜陵报发出倡议,全市工矿企业纷纷支持。用他的说法是,把伸开的巴掌握成拳头,面向全市集资办院,每5万元一股,回报是一张病床使用5年不收费。企业积极响应入股。 “我记得跑了183趟,到各单位去。效果非常好。一个新桥矿就给了我们医院150万元,一麻、二麻、化纤厂、有色二冶等很多厂矿企业筹款300万元,共450万元,盖起了当时的内科大楼。施工过程中,当时发电厂的水泥厂支援了400吨水泥。”吴忠豪说。
当时,市人民医院X光机很落后。吴忠豪找到当时的市化纤厂书记、厂长冯显江说,我们一个市级医院都没有这么好的X光机,你一家企业使用简直是浪费。化纤厂于是决定,把没有投入使用的X光机送给了医院,还配套送来刚刚安装好的价值14万元的锅炉。
企业家积极支持,市领导也全力支持。他记得当时没钱上肿瘤放疗钴60项目,向时任市委书记孙树兴、市长张润霞反映,他说已经动员市防空办出资60万元以战备医院项目来建设,省立医院愿意无偿转让价值40万元放疗器,但是资金还缺口60万元。市领导决定,医院自筹30万元,市政府出资30万元。这样便填补了我市肿瘤治疗的空白。拿出85万元支持建设市人民医院建设的铜官山铜矿,退掉了长期在上海“定购”的床位,肿瘤病人就地能够看病了。
经过努力,市人民医院提前实现了奋斗目标:5年内市民有病不转院,争取不出市。
新思路办院,医疗设备在全省同行中领先了,特别是CT、磁共振,当时在皖南地区是第一家引进,在大大方便本地及周边地区人民就医的同时,医院经济收入有了大幅增加:吴忠豪接手当院长时,年业务收入460万元,1998年离任时增加了10多倍,追上并超越了当时的有色职工总医院。
吴忠豪提出的股份制办院思路,曾在全省、全国有关会议上进行过介绍。省卫生厅也看好这家医院,不少全省卫生系统的会议都安排来铜陵,便于同行前来医院参观学习。
那时代,顺应国家政策,市人民医院曾开有8大公司,大液体制剂公司、市五建公司、化学试剂公司、印刷厂、宝山产业公司、海陵药业公司等,业务做得红红火火。
抓医德医风,变身全省“十佳” 除了改变医院面貌和就医条件,吴忠豪担任院长时还进行医德医风建设。
80年代,属于计划经济后期,在缺医少药的时代多少还有一些特权,久而久之,医生的服务态度就有问题了。有的医生不感到自己这个职业是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上高高在上。吴忠豪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明确提出要尊重患者、改善医患关系,通过建章立制让病人监督医务人员,让每一位出院病人都填写一纸反馈单,写明对哪个医生、护士最满意和最不满意,对于医院有什么建议。
医务人员原本就是为民众的健康服务的,服务好不好由民众来监督,由此医院医德医风大大改善。新华社记者闻讯赶来采访。省里来考核,医院一下子变身为全省“十佳医院”,成为安徽省卫生系统第一个文明单位标兵,再后来成为全国文明单位直到现在。
率先创成“三甲医院”
市人民医院是1997年成为全省首批“三甲医院”的,同时创建成功的皖南只有芜湖的弋矶山医院。吴忠豪说,创建三甲医院他们用了三年时间,三年以后医院职工增长到998人,比初当院长时的412名翻了一倍多。
当时我们想,虽然市人民医院条件不够,但是人心齐泰山移,我们广泛动员,层层发动,层层落实,按照三级医院的标准设定科室,内科分成了七个科室,外科分科也是从头分到脚。
创三甲,医务人员不足、医院体量太小肯定不行,他找到了省内几家医学院,要求多分配毕业生,甚至愿意出培养费多要指标。
三甲医院不仅仅是声誉,主要是内涵。医院能够解决哪些疾病,哪些病种能够达到什么水平,每年有多少论文发表、有多少科研成果……这是需要全院各个科室共同承担的。
“我非常感谢当时医院998名医务人员!”回忆当时,吴忠豪发自肺腑地说。
由于管理到位、人才到位、设备到位、环境到位,创三甲水到渠成。他记得,省里来了24个专家评审组,一举通过。 (转自2013年12月17日《铜陵日报.铜都晨刊》 许克锡记者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