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院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本院动态 > 重点学科系列介绍之五 重症医学科

重点学科系列介绍之五 重症医学科

发布时间:2014-03-13    来源:   浏览量:

          守护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ICU记铜陵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 
    重症医学科即ICU,简单的理解就是利用现代化医疗设备和技术、医护人员24小时不间断救治病人以达到脱离危险的学科。ICU是危重病抢救和治疗临床集中地,其发展水平是医院现代化水平的标志;发展重症医学,有助于提高危重病救治水平,减少病人伤残率,拯救病人的生命。
    ICU于20世纪80年代进入我国,90年代起,国家行政管理部门规定三甲医院必须有重症医学建制,随后ICU开始在中国迅速发展,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作用日益凸显,如在2003年的SARS、2008年汶川地震、近年的甲型流感与禽流感救治等重大事件中,ICU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铜陵市人民医院ICU于1999年筹建运行,与急诊联体(更好地抢救病人),2008年被列为市重点发展学科,2013年发展成为铜陵市重点学科。科室拥有包括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2名,主治医师3名在内的共16名医师,其中博士生1名,硕士生9名,硕士生导师1名,学科近三年来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在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10篇,在SC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2篇,影响因子分别达2.9与1.5。学科带头人鲁厚清是安徽医科大学及皖南医学院兼职教授,皖南医学院硕士生导师,华东地区危重病协作委员会常委,安徽省医学会危重病学分会常委,安徽省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常委,铜陵市急诊与危重病学分会主委,铜陵市第五周期学科带头人。 
                      全面的生命支持与救治技术
    近年来,科室发展迅速,临床救治水平、科研教学能力都得到明显提升。常规开展经皮穿刺气管切开术和声门下吸引技术,有创—无创机械通气与肺复张技术,床旁机械通气条件下纤维支气管镜术,镇静、镇痛技术,肠内、外营养支持技术,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与循环支持技术,中心静脉置管术、X线下鼻肠管留置术,胸、腹腔多点、多部位穿刺引流术,心肺脑复苏术,电复律术与亚低温治疗技术等技术。
    据不完全统计,铜陵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每年救治病人约500余名,救治成功率达到了90%。 
                        鲜明的学科特色 
    学科常年救治心肺脑复苏、各类重症中毒、各类休克、严重创伤、脓毒症、重症急性胰腺炎、多器官功能障碍、严重内环境紊乱等疾病,“创伤、脓毒症、急性中毒”是学科临床研究重点,生命体征监测与滴定式支持治疗是手段,日常危重病救治与科教研结合助推学科发展。
    在科研方面,科室成果颇丰。在科室带头人与全体科室成员的共同攻关和努力下,近年来,开展的科研项目包括:卫生局课题《急诊DSA血管造影及动脉栓塞对严重多发伤伴骨盆骨折大出血治疗》、《血浆BNP水平监测在脓毒症中的应用价值研究》、《动静脉血气监测在ALI/ARDS患者机械通气治疗下选择最佳PEEP应用》;科技局课题《咪唑安定及与芬太尼联合用药对多发伤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的研究》,《高频振荡通气治疗严重多发伤并ARDS患者肺不张》;安徽省医学会课题《右美托咪定对ICU颅脑损伤术后机械通气患者血流动力学及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 
                        明晰的发展规划
    科室确定了系列的明晰规划,通过专业化、规范化发展重症医学,使学科建设规范、学科管理规范、学科诊疗规范、运行效率都得到稳步提高;不断学习与总结,提高团队的集体诊疗水平。通过加快人才培养,发展重症医学的亚专业,如重症神经、重症创伤、重症呼吸、重症循环,不断提高学科的带教水平;结合实际开展临床科研,提高科研水平。以发展本院学科专业化,带动本市重症医学发展。此外,科室还特别重视加强兄弟医院之间的广泛学术交流 ,通过专业质量控制,促进学科规范化,通过与上级医院与兄弟医院合作,开展创新性科研,提高科研水平。
    同时,科室还竖立了清晰明确的发展目标:在原有特色与优势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民医院的地域优势和学科群优势,以建设省特色专科、市级重点学科为目标,紧跟学科前沿发展动向,开展广泛的国内合作,将本学科建设成为具有市内领先、省际同行具有一定影响的优势学科,使其成为本地区具有学科特色鲜明的学术前沿学科。
                                                                                    (转自2014年3月13日《铜陵日报·铜都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