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民医院于1986年成立急诊科,1996年成立铜陵市急救中心; 2003年进一步完善学科体系和建制,成立急诊部大学科,2008年被评为市重点发展学科,2013年被评为市重点学科,2014年升级为安徽省“十二五”重点培育学科,学科发展方向以“创伤、脓毒症、急性中毒”为科研重点,现为铜陵及周边地区急诊与危重病的救治中心,皖南医学院急诊医学硕士学位授予点,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科基地。2016年,市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在省“十二五”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终期绩效考核中获得“优秀”等次。近年来,市卫计委、市人民医院高度重视重点学科建设工作,为急诊医学科提供学科建设经费500余万元,主要用于硬件投入、人才培养、新技术引进等。经过持续努力,市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救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影响力明显增强,专科医疗发展、专业队伍和人才培养、科研与学术技术地位等各项条件均达到申报省级重点学科的要求。 “成绩来之不易,是医院的正确领导和我们团队不懈努力的结果。”市人民医院急诊大学科主任兼ICU主任、急诊医学科学科带头人鲁厚清说。 专科医疗服务水平跃上新台阶。
2015年,市人民医院以重症医学科为核心的医疗组,采用精细化、系统化救治方案,成功救治一例H7N9感染患者,赢得社会肯定。这是该院急诊医学科具有较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一个生动例证。 市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由急诊外科、急诊内科和重症医学科(ICU)三个亚专科组成,合计床位数达到100张以上,业务用房面积达4000㎡。近年来,年急诊量达4—5万余人次,年接待危重病抢救6-7千人次,年急诊手术5百多人次,急诊抢救成功率90%以上,入出院诊断符合率100%,住院患者抢救成功率95%以上,年出院患者危重症比例达50—60%,重大医疗事故保持“零记录”,专业技术朝着亚专科纵深方向发展。
近年来,市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在专科特色诊疗技术方面开展了10多项三新技术和特色技术。如,严重多发伤(创伤性凝血病)的综合治疗、骨盆骨折大出血的介入治疗救治成功率取得显著提高,在省内具有一定影响,居皖中南区域先进水平,对本市及周边地区的渗透及辐射作用强;自2006年连续血液净化技术应用于临床以来,该科室每年救治20余例危重患者,除百草枯中毒外,严重中毒患者无一例死亡……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医疗仪器设备是医院学科建设的基础。经过多年发展,市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设备先进、配置齐全,仅1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达50余台套。以重症医学科(ICU)为例,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配备有多功能监护仪及中央监护系统,各类高端呼吸机25台,以及纤支镜、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护仪、PICCO2微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仪、除颤仪、贝朗连续血液净化仪、费森尤斯连续血液净化机、降温毯、间歇压力充气系统、移动式X线摄片机、高端B超等,这些先进仪器设备大多为美国、德国、瑞士、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知名品牌。 专业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成绩卓然
作为全市的急诊急救中心,市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群体伤害等相关疾病控制、各种创伤等危重病救治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至关重要。因此需要有一支作风优良、技术过硬的医护团队。作为学科带头人,鲁厚清近年来主持开展科研课题8项,省级课题2项、市级6项,获安徽省首届医学科技三等奖1项,铜陵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收录2篇,中文核心期刊10余篇;每年负责开展省级、市级继教项目1-2项,参与周边地区会诊10余次,受邀至省及省以上学术年会以及国家、省级继教班上做学术交流。
独木不林,众志铸梦。在医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全力支持下,市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专业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取得了显著成绩。全科现有医师40人,其中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医师7人,主治医师14人,博士1名,硕士学位17人,在读硕士5人。每年成功申报省市级科研课题1-2项。在科主任的带领下,已经培养出3名副主任医师, 2名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3名优秀青年骨干,1名卫生局护理人才,4名卫生局护理能手。为提高急危重病救治能力和急救技术水平,市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团队成员积极开展临床研究工作。近5年来,在各类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期刊论文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