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三十年优质护理”系列报道之七
发布时间:2016-06-07 来源: 浏览量:
开篇的话
有人说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一粒沙可以验证大地的沧桑”。护理人,就像大海中的一滴水,高山上的一株草,没有惊人之举,没有豪言壮语,凭借着对护理事业的满腔激情,用爱心、耐心、真诚,无怨无悔地履行着职业的神圣使命。
每一顶洁白的燕尾帽下面,都萌动着白衣天使一颗圣洁的心。他们每日穿梭在病房,在苦中守望着生命,在累中呵护着健康。尽管肩上沉重的责任使他们渐渐容颜老去、韶华不再,但他们仍坚持用实际行动诠释南丁格尔精神的真谛,在平凡的岗位上彰显出伟大的荣光。
在2016年“5·12”国际护士节来临之际,铜陵市人民医院对该院从事临床护理工作逾30年的一批优秀护士进行了表彰,表彰他们在人生最美好的时光里,用赤诚奉献和默默坚守,谱写着救死扶伤的璀璨华章。从今天起,本报推出《市人民医院“深耕三十年优质护理”系列报道》,敬请读者关注。
用爱与责任点燃生命的希望
——记市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护士张陆英
在市人民医院有一支特殊的护理团队——血液净化中心。走进血液净化中心,连接着生命的透析管路里,含有毒素的血液持续地通过透析机“置换”,护士们则来回穿梭巡视。除了与透析设备打交道外,血透中心护士还必须具备非常专业的操作技能和处理急危重症的应急能力。张陆英在血液净化中心从事护理工作已经23年了,她说,自己的辛苦与努力,就是为了点燃患者的希望,“我自豪我是一名白衣天使!”
1982年,张陆英怀着对护理事业的憧憬,入职市人民医院,先后在普内科、干部病房担任护理工作。1993年因工作需要调入血液净化中心工作至今。繁重、琐碎的工作丝毫没有动摇她对“白衣天使”的崇敬和对护理事业的热爱,她扎根临床、任劳任怨,提高专业技能、坚守护士职责,一干就是三十余载。
奋斗在护理工作“最前线”
市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共有50台血液透析机,20名护士,平均每人需要管理6台机器。病人从打针上机到透析完下机至少需要5个小时,而这段时间内,护士要完成机器消毒、透析机安装、被套床单更换、透析液检查、15分钟一次观察生命体征等工作,张陆英坦言,自己像是一名战士在前线“打仗”,每天都伴随着转动的机器一起工作,容不得丝毫疏忽。
血液净化中心是一个365天都没有节假日的科室,普通透析病人一周定期三次接受治疗,此外还有大量的急诊工作,无论身在何处,只要有急诊,就必须赶到医院。张陆英介绍,每天患者进入后,需要询问病史、认真核对医嘱,根据各项治疗参数进行设定,评估患者血管情况,选择不同穿刺方法,顺利上机后,还要再次进行核对,监测生命体征。“只要患者的血一分钟没有回到体内,我们的心就一分钟不能放下。一旦出现穿刺针外渗或脱出,造成的失血是相当严重的,所以我们都紧绷一根弦,时刻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机器的运转情况。”
除了日常工作,张陆英还定期参加学习培训,即便是工作间隙,她也经常捧着专业书,自修完成了护理大专课程。“机器越来越先进,必须不断提高护理水平,才能让病人得到更好的治疗。”
守护生命 真情相伴
血液净化中心的病人大多都是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此外,心衰、电解质紊乱、酒精中毒等紧急问题,也需要进行血液透析。令张陆英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因失恋而服入大量白酒的年轻姑娘。“送来的时候血压下降、心律不齐、呼吸急促,已经没有意识了。”患者相继出现了急性肝、肾功能损害现象,由于病情危重,她主动要求加班进行特护,直到患者苏醒过来。在患者住院期间,张陆英也对其进行心理护理,帮助她重新树立信心。“出院时,姑娘拉着我的手说谢谢,那一刻心里特别温暖,到现在都忘不掉。”
透析患者需要经历长期的治疗过程,精神压力和经济压力都比较大,情绪容易不稳定,这就要求护士做到亲切耐心。张陆英和患者建立了亲人般的关系,“时间最长的病人已经透析二十年了,很多病人和我成了朋友。一开始,患者会害怕,我也会跟他们说些治疗效果好的案例,逐渐地患者树立了信心,有了活下去的欲望。看着他们有了积极的心态,能正常的生活,是我最开心的事。”
默默付出 无怨无悔
张陆英说,身边总有人问她这么辛苦为什么不换个岗位?而她却微笑着回答,因为特有的幸福。“正是患者的信任和感激,让我知道了工作的意义和坚守的价值;正是看见了太多的生命挣扎在生死边缘,让我更加珍惜生活。”
患者的康复,背后是护士默默地付出。看到血管条件不好、穿刺困难的患者,张陆英会心疼着急;每当患者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她也会跟着高兴。“工作了三十多年,我对护士这个职业有太多的感情,现在我一边工作,一边把积累的经验教给年轻护士,认真做好传帮带!”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