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有时能碰到中老年人,突然出现一侧肢体活动不灵活、无力、手中的碗筷掉到地上或口齿不清、嘴角歪斜,严重的会出现昏迷、大小便失禁。这就是“中风”,其中70%是因为脑血管堵塞,脑组织血液供应中断,神经细胞缺血所致的急性脑梗塞。
引起脑血管堵塞的东西称为“栓子”,栓子从何而来?栓子来源很多:心脏、颈动脉斑块、颅内动脉自身的狭窄、感染性、夹层等。有哪些危险因素呢?高血压、吸烟、心脏病、糖尿病排在前四位,其它还有高脂血症、大量饮酒、长期口服避孕药、腹部肥胖、缺乏运动、长期紧张、情绪与气温突变、高盐低钾、家族史等。了解这些危险因素,预防起来就有的放矢。积极治疗原发病,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对于已经发生颈动脉狭窄的可以做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或支架成形术。
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去判断是否发生了的脑中风呢?有一个简单的方法称为“中风120”: 1看——1张脸不对称、口角歪斜;2查——2只手臂,平行举起,单侧无力;0——(聆)听语言,言语不清,表达困难。然后立即拔打120急救电话。
对于已经发生急性脑梗塞是不是就无法救治呢?神经细胞本身基本没有能量储备,其能量完全靠血液提供。一旦发生血液供应中止,中心地带的神经细胞会立刻死亡,但其边缘的神经细胞会进入休眠状态,若还不能恢复血供,这些休眠的细胞会在24小时内逐渐死亡。另外,在脑梗塞周边地区血液供应的减少,其周围的神经细胞功能会降低。这样在脑梗塞发生后脑组织会出现:核心梗死区、缺血半暗带区、低灌注区。急性脑梗塞救治目标就是:减少核心梗死区、挽救半暗带区、改善低灌注区,重点是挽救半暗带区的神经细胞。但半暗带的神经细胞的留给救治的时间是非常短暂的,故而就有了在急性脑梗塞救治中最重要的基础环节:“时间窗”,所有的主要的治疗手段都是建立在时间窗的基础上的。所谓时间窗即从发病到治疗开始这段时间。
上世纪50年代肝素的临床应用使急性脑梗塞于进入可治疗时代,九十年代美国FDA批准了唯一一个用于静脉溶栓的药物:阿替普酶。这里程牌式的进步,开启急性脑梗塞的治疗新时代。但同时它更多针对于小血管的梗塞,少数病人会出现溶栓后出血,对于大血管闭塞的开通率低。它使用的时间窗限制于3-4.5小时内。那么对于致死、致残率更高的颅内大的血管闭塞的病人怎么治呢?有没有办法将血栓从血管直接取出来呢?2004年首次出现用于将血栓取出的装置,2015年国际五大研究确立机械取栓术在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治疗的一线地位,开启了大血管闭塞性脑梗塞的手术治疗的时代,它的时间窗限制在前循环6小时,后循环12-24小时。
铜陵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很早就开展静脉溶栓,神经外科于2017年开展了首例颅内大血管闭塞机械取栓术,今年已经开展近20例,血管开通基本达到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