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宣教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宣教 > 支气管哮喘的规范治疗

支气管哮喘的规范治疗

发布时间:2020-01-07    来源:   浏览量: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以多种炎症细胞(主要是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表现为气道反应性增高,在易感者反复出现发作性的咳嗽、喘息、胸闷、气促。上述症状在治疗后可以缓解,有时也可以自行缓解,随患病时间的增加,在慢性炎症的长期刺激下,可以出现气道结构的变化,称为气道重塑,引起不可逆的气流受限。

发病情况与危害

哮喘在儿童及成人中都是常见的慢性疾病,部分患者从幼年开始发病可以持续很长的时间,现在认为过敏性鼻炎与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是相同的,部分过敏性鼻炎的病人在鼻炎症状持续数年后出现哮喘的发作。哮喘的控制不良可以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工作与学习,青少年不能正常地运动与锻炼,长期存在的睡眠障碍引起学习注意力不集中,部分慢性重症患者劳动能力下降、失去就业机会。

另一方面哮喘的频繁发作,尤其是重度发作患者往往需要急诊就医,甚至住院治疗,增加了患者的医疗花费,更有极少数的危重发作患者出现心跳、呼吸骤停危及生命。

我国哮喘控制状况不容乐观

近年来我国成人哮喘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以上海和北京的流行病学调查为例,发病率增加100%以上,患病人群数量庞大,估计目前我国哮喘患者总计数量约4500万。而规范诊疗的整体状况堪忧,存在确诊少、规范诊疗少、完全控制少、急性发作率高等“三少一高”的现象。超过90%的哮喘患者缺乏规范性的药物治疗。70%的哮喘患者未能实现完全的控制。特别是在占70%总人数的轻症哮喘患者中,良好控制率也仅仅达到14%,远低于世界先进国家的平均水平,83%的哮喘患者在过去一年中都经历了急性发作。造成这种情况出现的根本原因是患者治疗不足和依从性差,众多患者仅仅是依靠自己的身体感受来决定是否需要长期用药。

哮喘长期治疗的目标

达到并维持症状控制

维持正常的活动水平,包括运动

尽可能维持肺功能接近正常

防止哮喘急性发作,无需急症就医及住院治疗

防止哮喘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

避免哮喘死亡

慢性炎症是哮喘发病的“罪魁祸首”,是气道高反应性及哮喘急性发作的基础,所以减轻和控制气道炎症是哮喘治疗的根本。

 

哮喘常用药物简介

治疗哮喘的药物可以分为控制药物和缓解药物两大类:

(1)控制药物:通过减轻和抑制气道的炎症预防哮喘发作,需要长期每天使用,首选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还包括白三烯调节剂、长效β2受体激动剂(需与ICS联合应用)等;

(2)缓解药物:能迅速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缓解气喘症状,通常按需使用。首选速效吸入性β2受体激动剂,还包括全身用糖皮质激素、吸入性短效抗胆碱药物、短效茶碱等。

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是常用的治疗哮喘药物,作用机制明确、可以作用于多种气道结构细胞和炎症细胞、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特殊的药物结构使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在肺部能发挥强大的抗炎治疗作用,同时进入到全身血液循环的剂量非常小,副作用轻微,药物容易获取,治疗花费可以承受。如信必可、舒利迭、辅舒酮。

即使是病情较轻的哮喘患者,也存在有急性发作的风险,因此每一位哮喘患者都应备有一支缓解药物。药物如信必可、万托林、特布他林等。

哮喘患者的自我管理

每个确诊的患者都要树立长期治疗的理念,哮喘监测自我管理的理念,改善患者的依从性,并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与医生建立医患之间的伙伴关系,学会病情的自我监测与简单评价,参与哮喘控制的全过程管理。

在生活中避免危险因素,包括:室内外过敏原、病毒感染、污染物、烟草烟雾、药物等,以预防哮喘发病和症状加重。规范掌握吸入技术,每3个月医院复诊,动态评价病情控制状态,决定是否降级治疗。

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健康管理是一个长期、持续过程,需要医患双方共同参与并不断强化,以期让患者能获得最大的治疗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