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感染疾病科是随着服务疾病谱的变迁,学科的任务和使命而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从建科60年来科室名称的更改,就可以看出学科内涵的发展和历史使命的担当。
隔离病房
1953年医院开业伊始,内科、儿科还没分开,传染病人就由内儿科医生来处理。一般传染性不强的病人只能放在普通病房进行"床边隔离",特殊传染性强的病人才能住进单独的"隔离病室"。1958年初因流脑病人激增,医院就在"隔离病室"的基础上扩大成"隔离病房",但仍以谁留置的病人谁管理的方式运转,难以达到"隔离传染源"的效果。
传染科
上世纪50年代还没有什么预防免疫接种,传染病尤其是呼吸道传染病人随着流行季节骤增。根据这一实际情况,1958年底就在解放东村建起了"传染病房",同时撤消了院内的"隔离病房"。后因东村太远不方便,于1965年将"传染病房"迁回院内,设床位46张,由已独立了的儿科兼管,龚维舜医师被指定为临时负责人。1973年"传染病房"正式独立成科,由孔祥寰医师先后担任科室负责人和科主任(1973-1997)。
我1983年进科时,医院老职工都还习惯性地称我们科为"隔离病房"。当时虽然预防免疫接种已渐普及,但除了病毒性肝炎和伤寒外,流脑、猩紅热、白喉、百日咳、麻疹、乙脑、流行性出血热和细菌性痢疾等各种传染病仍呈季节性流行。
记得1985年盛夏,乙脑病儿暴增。高峰时段一张病床住俩病儿,还是住不下时只好在外走廊地上铺张草席算是"加床"。乙脑病儿都有高热、抽痉、昏迷,医生护士上班就象上劲的陀螺根本就停不下来。好在当年有医护互帮的传统,医生帮护士推注甘露醇(脱水降颅压)几乎成为常规。就在如此不堪重负的情况下,程高医师还自己动手做气管切开,使用人工呼吸器(我科1982年就在院内率先开展)救治呼吸衰竭病人。当时只有我们3名医生轮班,工作负荷可想而知,可也没一人叫苦叫累。现在想想都不知道是怎么熬过来的。
随着国家计划免疫的推进和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传染病尤其是呼吸道传染病急骤下降。1986年我在北京医学院第一医院(后称北大医院)进修,传染病房除肝炎(大多为乙肝)和个别感染性腹泻病人外,几无其他病种。时任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主委田庚善教授问我们那里还有些什么病种,我说您编的书上病种差不多都有,田教授笑称"那我们应该到你们那进修"。说来也怪,等我1987年进修结束回科,病房的病种竟然也同北大医院相差无几了!
感染内科
进入到上世纪90年代,国内的传染病急骤萎缩,传染病房简直成了肝炎病房。这时国内已有个别医院早就紧跟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做法,开展了非传染的细菌性疾病的临床业务和科研。根据这一动向,1991年在以我科为主组建市医学会传染病学分会时,就将分会名称定为"传染与感染病学分会",并邀来上海华山医院传染科翁心华和江苏省立医院传染科贾辅忠两教授来铜讲授抗菌药物和医院感染以作宣传。同时,我们自己也展开了细菌性感染的进修学习、接诊会诊、讲课培训等,为拓展感染业务奠定基础。1996年我去华山医院传染科参观学习,见他们病房收治腿部脓肿病人困惑不解,时任科主任的翁心华教授介绍说,一般脓肿都是他们自己抽吸不用切开引流,这让我大开了眼界。
继1997年创建"三甲"医院重点学科(后又列为市卫生局重点学科)、1998年铜陵甲肝大流行的忙碌之后,我们就正式开辟独立的感染门诊、病房,全面开展细菌性感染的临床教学科研业务。为此,依据国际上通行的"Depart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s",欲将科名改为"感染病科"遇到了阻力,后来搬出北京协和医院作为仿照,改为"感染内科"获得了成功。时至今日仍有部分医院文件以此名列称我科。
更名"感染内科"标志着我科已成为省内鲜有国内少见的现代感染病学科。近20年来,我们协助院内外兄弟科室解决了大量疑难、复杂、危重感染和不明原因发热等难题,同时连续十多年主办"感染与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省市级学习班或继教班,参与全院或全市医院感染培训授课,编辑《疑难感染临床指南与专家共识汇编》供全市及全省相关学科使用,每年均有一两篇细菌耐药或临床感染方面的论文发表。相关的科研成果也先后获得铜陵市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数项。得益于此,2007年我科一跃进入了安徽省"特色专科"行列。
感染疾病科
继2003年参与全市、主导全院"非典"排查防控和2005年全国首例确诊人感染H5N1禽流感诊治之后,按国家卫生部文件要求,全国县级以上医院的传染科统一更名为"感染性疾病科",2006年我科改为现名。改这个名子之后还曾闹出一个笑话:一天有位中年妇夫掛我号来看性病,我解释说性病在皮肤科,我看不了。可这病人不高兴了,说我这是推诿病人,质问我"你这是不是感染"性"疾病科?",“性病是不是感染"性"疾病?",弄得我哭笑不得。后来我给她写张纸条,让她找皮肤科女的曹主任,"如果曹主任不给你看我保证负责",这才把她劝去了皮肤科。从此,我们在用科室全称时有意略去那个"性"字,变成了"感染疾病科"。
这个十多年来我科主持/参与全院或全市大量突发传染病的排查、防控、收治和人员培训。为此,2011年医院在我科内部设置了平战结合的"传染病疫情控制治疗中心",由此锻炼成长了一批"不脱产"的专业化医护骨干。自从摸索出了以lCU主任为组长,以这个专业化医护为骨干的禽流感重症病例救治组之后,两例重症H7N9禽流感病人均先后获得救治成功。
至此,我科60年来由最初的"隔离病房"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传染科"成长为"三甲"医院和市卫生局的重点学科,又在该"传染科"的基础上拓展了细菌感染性疾病的现代感染学科业务并跨入了省级"特色专科",近十余年来又赋予突发传染病的排查防控与诊治使命,为铜陵地区人民作出时代寄予我们的独特贡献。
纵观我科这60年来的发展变化,既有各届领导各有关部门乃至相关学科的支持配合,又无不凝聚着全科医护几代人的辛勤汗水和心血。在这个建院65周年大庆的日子里,抚今追昔,对这些默默奉献人们的敬意和感激,对已故去的老主任孔祥寰,老护士长莫秀华、叶迎春,老医生梅庆保、鹿林等前辈先贤们的缅怀,便让人由然而生。
吴同生(感染疾病科主任医师,1997-2010年原科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