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8-01 来源:安徽疾控 浏览量:
8月份,全省天气炎热,高温多雨,蚊虫易孳生,病菌繁殖快。同时正值暑假,人群外出旅游等聚集性活动增多。
安徽疾控提醒广大居民:注意预防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细菌性肠道传染病、新冠病毒感染、登革热以及高温中暑的发生。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一种由新型布尼亚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该病多分布在山区和丘陵地带,起病急,病死率高,危害严重。
预防措施:
01减少暴露,做好个人防护
避免在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晾晒衣物;户外活动时,应穿浅色长袖衣裤,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鞋子里,裸露的皮肤涂抹驱避剂,包括避蚊胺、异丙啶等。
02做好蜱虫控制工作
保持居住环境周边卫生,定期清理杂草、清除垃圾、打扫禽畜圈舍,避免蜱虫滋生。若发现家中宠物、牲畜体表有蜱虫寄生时可以用杀蜱药剂进行驱虫。
03科学处置蜱虫叮咬
如被蜱虫叮咬,不要生拉硬拽,可用酒精涂在蜱虫身上,使蜱虫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垂直向上取出蜱虫。取出后,用碘酒或酒精局部消毒伤口,并密切观察身体状况2周。
04及时主动就诊
有蜱虫叮咬或野外作业史者,一旦出现发热等症状,要及时就诊,并主动告知医生蜱虫叮咬或野外作业史。
二细菌性肠道传染病
夏季气温高、湿度大,食物易腐败变质,是细菌性肠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细菌性肠道传染病的病原体包括霍乱弧菌、痢疾杆菌、伤寒和副伤寒杆菌、以及肠致泻性大肠杆菌等。感染后常以腹泻、恶心、呕吐、腹痛、食欲不振等症状为主。
预防措施:
01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勤洗手是预防肠道传染病的关键,饭前、便后、加工食品前要使用流水洗手,保持手部清洁。
02注意饮食卫生
生食瓜果时要洗净;加工食物要生熟分开,避免交叉污染;食物要煮熟煮透,不生吃、半生吃海(水)产品;吃剩的食物应及时放入冰箱储存,且储存时间不宜过长。
03注意饮水卫生
不喝生水,饮用开水或符合卫生标准的瓶装水,不用不洁水漱口、刷牙、洗食具等。
04外出就餐注意卫生
外出就餐要选择卫生条件好、具备食品卫生许可证的正规餐厅,少吃凉拌菜、沙拉等生冷食物,聚餐时倡导使用公筷或分餐。
三登革热
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感染引起急性虫媒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
登革热高发季节为夏秋季,临床上以突起高热,伴全身肌肉、骨关节疼痛,皮疹,淋巴结肿大等为主要症状。
预防措施:
01清除蚊虫孳生地
定期清理家中及周围环境中的积水,如花盆、水缸、废弃轮胎等,以消除伊蚊的孳生地。家中水生植物要每5—7天彻底换水一次。
02防止蚊子叮咬
保持居住环境清洁卫生,及时清理房间的垃圾和卫生死角。房间内可安装蚊帐、纱门、纱窗或使用蚊香、灭蚊拍等方式进行防蚊驱蚊,还可以用杀虫喷雾剂对房间实施灭蚊。外出时可涂抹含有避蚊胺等有效成分的驱蚊剂。
03做好个人防护
外出时应穿浅色长袖衣服及长裤,并在裸露的皮肤及衣服上喷涂蚊虫驱避剂。尽量不在蚊虫活动高峰的早晚时段在树丛、草地、垃圾桶旁逗留。如近期前往登革热流行地区或国内已发生登革热疫情的地区,应注意做好个人防护。
04及时就医
如果出现发热、皮疹、出血等可疑症状,需要及时就诊,并主动告知登革热流行区旅行史。居家或住院治疗时,做好防蚊隔离,减少不必要外出活动,防止登革热的进一步传播和扩散。
四高温中暑
中暑是指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由于热平衡和(或)水盐代谢紊乱而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
气温过高、湿度大、风速小、体弱、对热不适应、劳动强度过大和时间过长、过度疲劳等都易诱发中暑。
预防措施:
01尽量减少户外活动
高温天气应尽量避免外出,如确需外出,最好避开正午时段,外出时佩戴遮阳帽、太阳镜,涂抹防晒霜等。
02合理安排户外作业时间
对于从事夏季户外作业的人员应合理安排其工作时间,尽量避开日光强烈、气温较高的时段工作,安排人员轮换休息,缩短连续作业时间。
03保证足量饮水
在高温天气,不论是否进行大量体力活动都应常饮水,不要等到口渴后再喝水。大量出汗后可以饮用淡盐水或含有钾、镁等微量元素的运动型饮料,不要饮用含酒精或大量糖的饮料。
04配备防暑降温药品
在户外活动或从事高温作业的人群,应注意合理休息,可携带十滴水、藿香正气水、人丹等药物备用。
来源:安徽疾控